- globalhakkaa
温永生:敬祖事工是一场属灵争战
曾经向客家人传过福音的弟兄姐妹都有一定的经验,客家人被基督徒称为是一块硬土。
那到底客家人有哪些得救的拦阻?是印度尼西亚邦加岛的齐天大圣?是古晋的寿山亭大伯公庙?是台湾的义民爷、三山国王?是算命、风水习俗?是慈济功德会?还是祭祖问题?面对客家人的异教习俗,我们又应当如何招架呢?
第三届全球客家福音大会特别邀请台湾桃园平镇崇真堂主任牧师兼客家宣教神学院院长温永生牧师主讲专题之“破除客家族群得救的拦阻”。
他表示,客家人拥有多神论背景,即佛教与道教。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自印度传入中国,号称是知识与智慧的宗教。佛教本色化非常成功,而这么多年以来,基督教却一直被看作是“洋教”。
温牧师认为,佛教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佛教在文字工作的成功,如佛经的翻译。感谢主的是《新旧约客语圣经》已在2012年出版。另一方面则是思想交流,佛教与儒家、道家思想的交流,使佛教在华人中生根。
道教则是土生的宗教,起源于自然的崇拜。创始人张陵,也称张道陵,于汉安元年(142年)得所谓的“五斗米道”,而设立道教。魏晋时期,张道陵也被称为“张天师”。
福音本色化 他希望,基督徒应通过认识客家人的世界观,从而达到知己也知彼,知道对客家人来说,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有价值的?多神、三魂七魄、七月鬼门开、天堂、地狱、死后轮回、阴间如阳间、忠孝节义等等都是客家的世界观。
至于要如何破除客家人得救的拦阻?温牧师,首先要从多神论到一神论,因佛、道与儒教融合的民间宗教,造成多数客家人相信多神论。要让多神论转化到一神论,就必须找到“一”的合理性,如每一个人只有一个亲生爸爸,但真的要成功,还是要靠祷告求圣灵动工。
其次,就是要思考如何把基督教从“洋教”化为本土宗教,藉佛教本色化来反思福音本色化。
“净土宗、禅宗盛行是因为简单,华人都喜欢简单的东西;因此,基督徒在传福音要用词简单明了。另外,华人都喜欢包容,美之名就是‘圆融’,所以在传福音时,宜多讲福音的好,少批对方的错。”
第三个就是现实,儒家思想重现实,印度佛教重“出世”,中国佛教重“入世”,改“信耶稣得永生”为“信耶稣得水牛”更能引起客家人的关注,并且在传福音时常强调基督教看重“家庭”与“教育”。
福音预工不可少 温牧师也在讲座会上对慈济功德会做了一些的介绍,并表示华人的核心价值就是行善,而慈济不盖大庙,反做慈善,吸收了庞大的捐款,召募了很多的志工,也吸引很多人加入佛教,当中也包括了客家人。
“要知道,一旦信了佛教,要他改信基督教就难了。因此,基督教会应该采取行动,不能只有直接的辅导,而是应该进行一些福音的预工,如爱心工作。”
巴色差会在梅县办盲人院、医院,香港崇真会办老人日托中心、安养院及众多的教会学校,新加坡、沙巴、印尼也办教会学校、医院,耶加达的多加团契,这些都是福音预工。另外,台湾长老教会目前有8个福利机构,不少教会早期办幼儿园。可惜基督教小学、中学不多,客家地区几乎没有教会学校与医院。
另有,台湾全国性的“基督教救助协会”与客家地区的“真福气全人关怀协会”,温牧师强调,穷人事工很重要,因为耶稣是穷人。当教会关心穷人,基督徒关怀弱势时,就是在体贴耶稣基督的心肠。但愿教会能够继续认真地看重这个事工,让更多的客家人信主。
了解祭祖问题 在面对客家人的祭祖难题上,温牧师说,客家人之所以这么看重祭祖,主要是因为祭祖有三大功能,分别是伦理功能、宗教功能与社会功能。伦理功能就是发扬孝道、道德教化,宗教功能简单来讲就是祈求祖宗保佑,而社会功能即是团结家族、安家固邦,尤其是灾难来临时。
至于为何必须重视祭祖问题?他表示,客家人在面对抉择是否信主时,需要关心“参考群体”的反应,因为迄今为止客家人还是一家人去扫墓祭祖。所以,台湾客家人信主的参考群体,就是整个家族,他们必须考虑自己是否能够承受得住整个家族所给予的压力。因此,有许多客家人就是因为这样,迟迟不敢信主。
在讲座会上,他也说了一段让他刻骨铭心的经历,从而让他开始了基督徒敬祖事工的研究。
温牧师指出,除了旧约十诫的第五诫孝敬父母,还有耶稣的教训与榜样(太十五1~9、约十九26~27),以及保罗的教导(弗六1~3)。从圣经中就可以看到,基督教是看重孝道的一个宗教,而且是超越空间与时间、超越族群的。
而儒家的孝道观,我们可以从《论语》中看出,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第五章)
若以基督教与儒家孝道观相比较,共同点在于皆重视“生孝”,不同之处在于基督教在乎神本之孝与人本之孝,还有就是儒家看重“生孝”,也看重“死孝”,基督教则仅仅看重生孝。
基督徒的敬祖模式 温牧师强调,过去基督教就是因为不注重“慎终”与“追远”,而被认为是“不孝教”,其实基督信仰看重孝道,只是在中华文化下的处境中应如何实践?因此,教会在华人社会应强化慎终追远的工作!
敬祖事工就应该遵循“作仆人”的原则,即是只要不违背圣经,就充分地认同当地人,适当地尊重当地文化。
他以中华文化为背景考量设计了一个敬祖模式,有长期性的做法,也有定期性的做法。长期性的做法方面,他主张写下祖先纪念表(适合祖先资料多的家庭)或是世代传承表(适合祖先资料少的家庭)做为客厅摆饰。
定期性的做法方面,他设计了“追思三礼”和“致敬礼”,可以用于创新丧礼、敬祖大会、家族扫墓。追思三礼的设计,是敬拜三一真神的礼仪,其中,倒水礼(向圣父上帝祷告)象征着饮水思源;献花礼(向圣子上帝祷告)象征着祖德流芳;点烛礼(向圣灵上帝祷告)象征着光宗耀祖。
致敬礼的设计方面,致敬礼是向亡者或祖先表达的仪式,首先是延用活人礼节:鞠躬与献花而且延用活人礼节的原则,可成为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取舍标准。
温牧师再次重申,敬祖事工是一场属灵争战,而我们要以属灵争战破除魔鬼的诡计。
*砂拉越卫理公会卫理报提供*